中宏網北京10月29日電 “雖然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自主貢獻新舉措均與中歐領導人的互動或與歐盟領導人邀請的峰會有關,但中國最終選擇在聯(lián)合國平臺及其相關活動上宣布關于碳中和、碳達峰的承諾。”中宏觀察家、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創(chuàng)院院長張中祥近日在第三屆天津大學博士生學術論壇經濟學分論壇上強調,“這充分說明中國一直是維護多邊主義、主張通過多邊機制來攜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這才是對‘中國承諾'的正確的解讀和應有的認識高度?!?/p>
中宏觀察家 張中祥
張中祥指出,中國宣布2030年前碳達峰并不令人意外,但承諾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無疑充滿挑戰(zhàn)。對于中國來講,能源消費排放的二氧化碳一年超過一百億噸,碳匯一年也就吸收十億噸。張中祥指出,中國需要把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降到至少比現在的排放總量低一個數量級,才可能依靠碳匯和碳捕集與封存技術把溫室氣體排放抵消掉,實現碳中和。中國承諾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僅有大約30年時間,遠遠短于發(fā)達國家所用時間。因此,中國經濟和能源結構需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低碳化無碳化深度調整,這將對煤電和控煤產生很大的影響。
張中祥強調中國在煤電和控煤上的立場,既要考慮遵守全球國際氣候變化協(xié)議,也要基于本身經濟發(fā)展水平和能源結構的客觀現實。在壓實地方和行業(yè)主體責任,推進各地區(qū)、各行業(yè)有序達峰時,他認為,判斷和把握節(jié)奏至關重要,要統(tǒng)籌推進節(jié)能減排降碳和宏觀經濟社會發(fā)展,平衡好發(fā)展與降碳、整體與局部、短期與中長期關系,要避免采取超出目前發(fā)展階段不切實際的運動式“減碳”的過度行動,攀高峰和搶跑都不是實事求是的做法。張中祥指出,2013年在七個省市啟動的碳排放交易試點就是通過市場手段把外部效應內部化,更有效率來做這個事情。張中祥指出,七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交易試點的設計、運行和履約為試點向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推進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但各試點碳市場成交規(guī)模較小,流動性嚴重不足,碳價偏低,嚴重影響對節(jié)能減排和綠色投資的激勵。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交易系統(tǒng)實現線上首單交易。
張中祥指出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覆蓋的碳排放量是全球最大的,遠遠大于2021年歐盟碳排放交易的碳配額總量,但這并不是一般商業(yè)意義上按交易總額講的最大市場。按交易總額講,中國離世界最大的碳市場歐盟還很遠。全國碳交易目前僅包括電力行業(yè)。張中祥建議,鋼鐵、水泥行業(yè)第二批優(yōu)先納入全國碳市場,逐步覆蓋其他高能耗行業(yè)。從國家的角度講,張中祥強調,應充分利用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機會,推進電力價格機制改革,讓電價反映市場供需及碳減排成本,形成電價與碳價有機融合的價格體系,促進碳市場和電力市場協(xié)同發(fā)展。針對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歐盟綠色新政中防止碳泄漏的碳邊境調節(jié)機制(CBAM)提案,張中祥建議中國可把歐盟CBAM覆蓋的行業(yè)作為優(yōu)先考慮的部門?!笆奈濉逼陂g盡快覆蓋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高能耗行業(yè),最大化發(fā)揮碳價格的激勵約束作用。張中祥強調歐盟CBAM提案有不少引起質疑的地方。比如,對歐盟企業(yè)提供雙重保護,對歐盟之外生產地的“同類產品”提供差別待遇。歐盟CBAM提案缺少出口企業(yè)證明實際排放量的條款,對進口產品的排放量全部征收碳關稅也不公平,應扣除歐盟同類產品企業(yè)獲得的免費排放額度。另外,歐盟CBAM提案只承認以碳稅或排放額度形式存在的、可量化的碳價,但進口產品在其生產國已經承擔的碳減排成本并非都是碳稅或排放額度形式存在的碳價。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