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王江橋,男,漢族,1972年10月出生,湖北孝感人,高中文化,中共黨員,1990年12月入伍,1993年12月退役,1994年至今在憑祥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中心工作,現任管理中心副主任、工會主席。他退伍不褪色,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退役軍人的責任與擔當,積極投身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工作,先后被上級評為“先進工作者”、見義勇為個人獎、原南寧地區(qū)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標兵。全區(qū)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獲“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崇左市第五屆黨代表、崇左市第六屆“道德模范”提名獎和崇左市第三屆“最美退役軍人”稱號,獲得六項國家級專利。
30多年,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堅守初心,攻堅克難,在最臟、最苦、最累、最不起眼的環(huán)衛(wèi)崗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獲得“六項國家專利”閃光奇跡,為百姓打造健康美麗的人居環(huán)境,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環(huán)衛(wèi)建設新篇章,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平凡普通基層環(huán)衛(wèi)人員矢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拼搏奮斗之歌。
30多年,他始終牢記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心系百姓,奉獻為民,自覺主動當好群眾的“勤務員”、辦好群眾的“心頭事”、做好群眾的“貼心人”,先后扶貧幫困120余人,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平凡普通基層環(huán)衛(wèi)人員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仰信念之歌。
30多年,他始終心系國防,情鑄南疆,像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積極投身學雷鋒志愿服務事業(yè),先后代烈屬為30名烈士掃墓,為1000余名前來祭掃的烈屬提供服務幫助,為367名烈士尋找到了親人。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平凡普通基層環(huán)衛(wèi)人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幸福團結之歌。
1、30多年,他始終保持軍人本色,堅守初心,攻堅克難,在最臟、最苦、最累、最不起眼的環(huán)衛(wèi)崗位,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獲得“六項國家專利”閃光奇跡,為百姓打造健康美麗的人居環(huán)境,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環(huán)衛(wèi)建設新篇章,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平凡普通基層環(huán)衛(wèi)人員矢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拼搏奮斗之歌。
1990年從湖北老家入伍,來到了祖國的南疆,勤奮好學,踏實肯干,任勞任怨,一直是連隊里公認的標兵。1994年退伍選擇留在了第二故鄉(xiāng),從事了最平凡的環(huán)衛(wèi)工作,他對工作認認真真,盡職盡責,像一頭任勞任怨的“黃?!?,一直堅守著那份不變的初心。
每日清晨5點45分左右,在南疆邊城——憑祥的街道上,準能看到王江橋工作的身影,此時的他已經協(xié)調和安排好早晨的城市清潔工作。
自踏入環(huán)衛(wèi)領域起,30年來,王江橋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攻堅克難,無私奉獻,展現著新時代優(yōu)秀共產黨員、優(yōu)秀退役軍人的風采。
保障城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營造整潔優(yōu)美的人居環(huán)境是環(huán)衛(wèi)工人的主責主業(yè),被譽為“馬路天使”和“城市美容師”,但兢兢業(yè)業(yè)、任勞任怨的清潔工作有時反而遭到市民群眾的抱怨,一是清掃車與灑水車所經之處揚塵四處飄散,僅從路邊掃至人行道上,并沒有徹底解決灰塵問題;二是存在行人經過灑水車時水霧濺在身上的現象,影響市民正常通行。
愛琢磨、主動學,活到老學到老,就是王江橋那股撲在崗位上的“牛勁”。他雖然文化不高,年齡也已經52歲,學習勁頭卻不亞于年輕人。
王江橋作為一名退役軍人、黨員、脫貧攻堅戰(zhàn)的一份子,一直秉承著“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信念,了解到群眾心聲后,他一直將這件事放在心上,不斷思考解決辦法,如更換一臺全新灑水車需花費六十多萬元,短期內無法實現換新要求。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何不根據需求改造一臺?”這樣的想法在王江橋腦中浮現。
一不做,二不休。他展現出軍人言出必行的本色,立刻找來同事,對灑水車部件細節(jié)進行細致研究,并結合他在環(huán)衛(wèi)一線28年的工作經驗,反復討論探索,發(fā)現老舊灑水車存在灑水泵需要人工操作及前灑水泵水壓、噴水范圍難控制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了將手動改自動、增設擋水板的設想。
然而,當王江橋正準備動手實施時,許多質疑的聲音出現:“怎么可能,他有能力做創(chuàng)造嗎?”“現在的灑水車用得好好的,等下越改越差”“改裝也需要花很多錢吧?”……質疑中充滿了不解與不信任。
為了能夠順利進行改裝,盡早造福市民群眾,王江橋煞費苦心地向同事解釋灑水車的工作原理,在日常例會上展示手繪的示意圖。同時不斷進行實驗,證明其科學性與可行性。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王江橋終于獲得改裝批準,正式投入到改裝工作中,進行第一版改造時采用人工開關,打開與關閉都較為麻煩,關閉時更是容易將環(huán)衛(wèi)工人衣服打濕。經過查閱書籍及電子資料,他決定在手動灑水泵上加裝電路控制系統(tǒng),使其成為“手自一體”灑水車。
受到汽車擋泥板和鉆頭的啟發(fā),王江橋在灑水泵前增設“擋水板”,使噴水范圍呈現出“扇”形,同時在水車前加裝一根擁有14個高壓噴頭的裝置,把原版噴頭壓力過小的裝置改為可以隨意調整水壓大小的噴頭,以實現將水量集中在車輛前方,產生更大推力將路面灰塵像利鏟一樣推向路面兩邊的排水口。
經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王江橋克服了穩(wěn)定性、作業(yè)范圍、作業(yè)高度、作業(yè)面抗壓能力等方面難題,最終完成了這輛創(chuàng)新型高壓水車,并獲得國家專利。
當改裝后的新型高壓灑水車投入使用時,環(huán)衛(wèi)中心的領導與同事們歡欣鼓舞、期待萬分。經過反復實地工作驗證,相同路段的清掃時間由原先的40分鐘縮短至10分鐘,用水量由一箱水減少至半箱,極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并實現節(jié)能、節(jié)水、綠色環(huán)保的目標。
市民們也紛紛為這輛新型灑水車點贊,終于不必為經過灑水車時濺濕身子而擔憂,路面清洗效果也更為明顯,憑祥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中心管理員黃英秀稱贊:“自從噴灌車改裝以后,我們保潔阿姨的工作量減輕了很多,我們對這個改裝車感到很滿意”,新型高壓灑水車的工作質量與效果得到廣泛認可。
王江橋自1994年從部隊退役到憑祥市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中心工作以來,始終心系群眾不忘初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彰顯黨員和軍人本色,把人生金色的年華傾注于環(huán)衛(wèi)事業(yè),用辛勤的勞動換來了城市的靚麗整潔,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的光輝誓言,用心血和汗水譜寫一曲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青春贊歌。
“打造健康美麗人居環(huán)境”是王江橋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著力點,他所體現出的吃苦耐勞、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是兢兢業(yè)業(yè)奮戰(zhàn)在一線的工人典型,保障了南疆國門前美麗家園的整潔健康,展示了中國優(yōu)美宜居的良好形象。在最臟最苦最累的環(huán)衛(wèi)崗位上,一干就是30年,將滿腔的情和愛無私地傾注到他所熱愛的環(huán)衛(wèi)工作上,用辛勤的汗水詮釋著平凡的人生。
2、30多年,他始終牢記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心系百姓,奉獻為民,自覺主動當好群眾的“勤務員”、辦好群眾的“心頭事”、做好群眾的“貼心人”,先后扶貧幫困120余人,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平凡普通基層環(huán)衛(wèi)人員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信仰信念之歌。
百姓心中的“貼心人”,工作生活上時時刻刻都當“雷鋒”。每天天還未亮,王江橋就已到城市衛(wèi)生區(qū)域的各個角落巡查、指導和協(xié)調,雖然時常受到頸椎、腰椎間盤突出等疾病困擾,但仍堅持輕傷不下火線,帶領團隊,沖到工作的最前線,做好表率,以身作則,更能在關鍵的時候站得出、頂得上、干得好。
王江橋工作之余,有個“愛好”,就是走街串巷下鄉(xiāng)去到每個環(huán)衛(wèi)家庭了解情況,久而久之練就了一門絕活“家庭情況一門清”。全市幾百名環(huán)衛(wèi)工人名字、家庭情況都了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次去了解情況,他那高大的身影,總是會引起群眾的關注,熱情的群眾都會迎上去和他打招呼,他總是設身處地當好群眾“勤務員”,辦好群眾“心頭事”,做好群眾“貼心人”?!澳転槔щy群眾實實在在解決問題,做點實事,我就很開心。”這是王江橋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王江橋最放心不下的是環(huán)衛(wèi)工人周珍平的家庭,周珍平作為家里的頂梁柱,家里有70多歲的老人和2個未成年的子女,丈夫也是沒有文化,一直以打零工為生,作為家里頂梁柱的她也患有一些慢性疾病,一家人生活得非常吃力。前幾年,兒子又不幸得了白血病,沉重的醫(yī)療負擔把這一家人壓得喘不過氣來。在困難面前,王江橋一邊鼓勵周珍平振作起來,一邊聯系社會力量救助,一家人在他的幫助下得到了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為了全面了解環(huán)衛(wèi)系統(tǒng)的困難群眾,他建立“困難幫扶微信群”,鼓勵他們,幫助他們。多年來,王江橋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退伍老兵的初心。
一封來自脫貧戶的感謝信在脫貧攻堅幫扶微信群中廣泛傳閱,信中沒有華麗的辭藻,但里面的一筆一劃,都源自一名叫農錫奇老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充滿著他對黨和政府以及扶貧干部發(fā)自肺腑的感恩之情。
油隘村上蒙屯脫貧戶農錫奇寫給幫扶人王江橋的感謝信
農錫奇是憑祥市上石鎮(zhèn)油隘村的建檔立卡脫貧戶,夫婦兩人年老體弱多病,留守在家,而子女常年在外務工,身邊無人照顧。作為幫扶干部的王江橋,主動為農錫奇家排憂解難,經常到他家中探望慰問,而且每次去都給老人帶一些生活用品,力所能及地解決他們因行動不便無法上街購物的難題。王江橋還時刻關注著老人的身體狀況,只要老人身體不舒服,就能隨叫隨到,風雨無阻。在王江橋的積極幫扶下,農錫奇家享受到各項幫扶政策,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和關懷,更讓他樹立了戰(zhàn)勝貧困的信心。為了表達感激之情,農錫奇便主動寫下這封信。
老人文化程度不高,寫起信來比較費力,但還是寫了4頁紙?!澳呐?0頁紙也寫不完我對他的感激之情,他對我們家的幫助太多了,真的比親兒子還親?!泵棵空f起王江橋,農錫奇都無比激動。
這封來信不僅僅是一份感謝,更是一份認可,發(fā)出了廣大貧困戶共同的心聲。
農錫奇老人今年84歲,夫婦倆年邁多病,無勞動能力,兩個兒子又常年在外打工,無法在身邊照顧老人。王江橋主動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成了農家的常客。
2022年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王江橋被電話鈴聲吵醒,電話那邊傳來農錫奇老人急促的聲音:“阿橋,我剛才起夜摔倒,現在爬不起來了,家里和周邊都沒有人,你可以送我去醫(yī)院嗎?”
“好的,您先躺著休息不要亂動,我馬上開車回去!”雷雨交加、天黑路滑,王江橋駕著車沿著崎嶇的邊境公路,行駛了30多公里趕到上蒙屯,連夜把農錫奇老人送到醫(yī)院。到醫(yī)院后,王江橋給老人掛號,陪老人就診……直到辦理好一切住院手續(xù),王江橋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此時天已大亮。一切安排好了后,凌晨五點半又回到了工作崗位。后來,老人的兒子認定了這位一輩子的好哥哥?!罢娴谋扔H兒子還親。”每每說起王江橋,農錫奇老人都無比激動。
“如果沒有橋哥,我女兒上不了學,也沒有現在這份穩(wěn)定工作,真是多虧了他?!鞭r錫奇的兒子農志峰動情地告訴筆者。
原來,此前農志峰正在讀高中的女兒看到家里經濟比較困難,產生了厭學情緒,不肯再去讀書。王江橋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家訪開導,奔走聯系多部門為其申請“雨露計劃”助學金,保障其順利完成高中學業(yè)。
急難險重任務面前更要當“雷鋒”。每逢急難險重任務,“先鋒部隊”中總是少不了他的身影。這幾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總是沖在最前面。2022年3月中旬,憑祥這座邊境小城按下了“暫停鍵”,身為黨員干部的王江橋,沖在了先鋒隊伍的最前頭,一方面作為網格員的他進小區(qū)、入樓棟,通過公示公告、微信群發(fā)、小喇叭、宣傳手冊、電子顯示屏等媒介,多形式、多角度開展立體全覆蓋宣傳,積極爭取居民理解、支持、配合防控工作,著力提升居民疫病防治知識水平和自我防護能力。另一方面,組織有限的環(huán)衛(wèi)力量,加班加點對城市的環(huán)衛(wèi)重點區(qū)域進行24小時輪番消殺,成為了抗疫戰(zhàn)線上的最美的“逆行者”。
急難險重面前,站排頭當尖兵,這是王江橋一直堅守的初心。幾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他總是那個沖在最前面“尖兵”;脫貧攻堅中的戰(zhàn)役中,他也是脫貧致富攻堅中站排頭的“尖兵”。
3、30多年,他始終心系國防,情鑄南疆,像一頭任勞任怨的“老黃?!?,積極投身學雷鋒志愿服務事業(yè),先后代烈屬為30名烈士掃墓,為1000余名前來祭掃的烈屬提供服務幫助,為367名烈士尋找到了親人。以實際行動奏響了一曲新時代平凡普通基層環(huán)衛(wèi)人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幸福團結之歌。
廣西憑祥,是中越邊境一座英雄的城市。每年來憑祥清明祭掃的越戰(zhàn)老兵絡繹不絕。王江橋每年都會充當志愿者接待來自全國各地的老兵,給他們一些所需的幫助。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他是戰(zhàn)友眼中的“親兄弟”。
這些年來,王江橋為從廣東、湖南、貴州、湖北、山東等地前來掃墓的退役老兵服務近千人次,及時為退役老兵和烈士家屬排憂解難。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憑祥市匠止烈士陵園,老兵王江橋向墓碑走去,輕輕蹲下身子,用布拂去墓碑上的灰塵,撫摸碑上刻著的名字。他踏上石階,一步一停,手握噴槍,洗去污垢和青苔。每年清明,他都會來到陵園,一絲不茍地打理每一處角落,用這種方式讓長眠于此的英烈安息。
王江橋,從事平凡的環(huán)衛(wèi)工作。他像一頭任勞任怨的黃牛,一直堅守著那份初心?!跋攘议L眠在祖國南疆,他們?yōu)閲腋冻隽艘磺小W鳛殚L期扎根邊境的老兵,我很想為烈士和烈屬做一些事情?!?/p>
帶著對先烈的敬仰,王江橋長年堅持來陵園祭掃,幫助烈士尋找親屬,擔任紅色講解員。風風雨雨,日復一日,一干十余載。
憑祥地處祖國南疆,與越南山水相連,自古以來孕育了許多英雄。
1990年,王江橋從湖北老家入伍,來到廣西憑祥某部隊服役,為國戍邊。他勤奮好學、踏實肯干、任勞任怨,是連隊里公認的標兵。
談起守邊意味著什么,王江橋感慨道,“守邊,就是守家。”當人們陶醉于雪域高原的雄偉,大漠戈壁的廣袤以及國門口岸的威嚴,可曾想起,就是在這些最偏遠的疆域、最危險的地方,常年駐守著邊防戰(zhàn)士。只有戍守邊防的軍人,才會真切體會到奇特瑰麗風景的背后,是堅守的艱辛。在那里,奉獻不是夸夸其談,而是每個官兵心中的信念;危險并非偶然,而是他們的生活常態(tài)。
1994年退役后,王江橋選擇留在第二故鄉(xiāng)。
他甘當烈士回家的“提燈人”。“多虧了王江橋,要不是他,我和母親今生都沒有辦法找到犧牲的哥哥……”2021年清明,在廣西崇左市龍州烈士陵園,來自湖北省孝感市的楊東舟一家人終于實現了42年來的愿望,前來與長眠于此的親人“相見”。楊東舟靜立墓前,深深地三鞠躬,看著鐫刻在墓碑上的名字,淚水涌上眼眶。
楊東舟的哥哥楊國舟是一名解放軍戰(zhàn)士,1979年在戰(zhàn)場上犧牲?!爱敃r通信不發(fā)達,我知道哥哥犧牲了,但一直不知道哥哥的安葬之地?!边@成了楊東舟心中的一塊石頭,42年來,一家人從未放棄尋找親人的希望?!霸诰W上發(fā)過尋親公告,也去一些烈士陵園找過,像大海撈針一樣,我們能想到的辦法都試過了,可就是一直沒能找到?!?/p>
2021年,王江橋回湖北老家探親訪友。一次偶然的機會,戰(zhàn)友向他提起楊東舟一家人苦苦尋找烈士楊國舟的事。從此,王江橋便將這件事掛在心上。
“幫助烈屬尋找革命先烈的安葬地,了卻他們的一樁心事,是我投身志愿服務的初心。”王江橋第一時間聯系憑祥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著手查閱烈士登記表和相關檔案。他初步推斷出,楊國舟烈士可能安葬在憑祥匠止烈士陵園、南山烈士陵園、法卡山烈士陵園的其中一處??梢灰粚φ彰繅K墓碑后,依然沒有楊國舟烈士的消息。
王江橋沒有放棄。這時,許多志愿者、熱心人士以及王江橋的戰(zhàn)友被他的行動和烈士的事跡感染,加入尋親隊伍。他們互通信息,群策群力,跨區(qū)域合作,讓尋親工作有了更多助力。幾經輾轉,線索指向龍州烈士陵園。王江橋一行立刻趕到陵園,終于,在那里找到了楊國舟烈士的墓。
讓思念不缺席。清明時節(jié),時常可見王江橋忙碌的身影穿梭于陵園墓區(qū)。雜草與亂枝被他一一清除,墓碑被他細心擦拭得煥然一新。偶爾,他會停下來活動活動僵硬的腰身,然后挺直脊背,繼續(xù)他的工作。
除了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守護烈士紀念設施,王江橋還熱衷于為前來祭掃的烈屬提供無微不至的幫助,他的手機里存滿了烈屬的電話。由于許多烈屬來自外地,對廣西并不熟悉,王江橋總是主動幫助他們預訂酒店,充當向導。時間久了,大家都記住了這位熱心腸的老兵。
“我們今年計劃來廣西龍州,為哥哥楊國舟掃墓?!苯衲?月14日,接到楊國舟烈士家屬的電話,王江橋立即行動起來,幫他們訂好酒店,購置祭掃所需的鮮花、香紙等物品,將一切準備妥當。
兩天后,楊國舟烈士的家屬與王江橋會合,一同前往龍州烈士陵園。在烈士墓前,楊國舟的二弟和三弟向王江橋表達了他們的擔憂:“我們幾個年紀大了,如果以后身體不好或沒有時間來為哥哥掃墓,我們想拜托您代為祭掃?!泵鎸@樣的請求,王江橋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事實上,像楊國舟烈士家屬這樣委托王江橋代祭掃的,還有許多。王江橋已代烈屬為30余名烈士掃墓,共為從全國各地前來掃墓的老兵和烈屬服務近千人次。此外,王江橋常出現在機關講述保家衛(wèi)國的英勇事跡,奔走在紅色宣講一線。(文:憑祥市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副主任黃聰 圖:憑祥市住建局 舒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