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舉重亞錦賽賽程過半,從第一個比賽日開始,女將侯志慧、蔣惠花給中國舉重隊開了一個好頭。侯志慧以總成績213公斤打破世界紀錄奪冠,蔣惠花獲得亞軍。亞錦賽首戰(zhàn)包攬金銀牌,中國舉重隊迎來開門紅! 在隨后的比賽中,廖秋云、李發(fā)彬、諶利軍、石智勇、呂小軍等運動員爭金奪銀,屢破世界紀錄,可謂佳績連連。
4月16日一早,中國舉重隊踏上了奔赴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征程,參加在那里舉行的“2021年亞洲舉重錦標賽”。盡管此前中國舉重隊早已拿滿了東京奧運會的參賽資格,但因為疫情的影響,還需要通過參加本次亞錦賽來“激活”已經到手的“奧運門票”。
備戰(zhàn)亞錦賽期間,為了讓運動員提前適應奧運會的比賽氣氛,克服由于疫情原因長時間未參加大型國際比賽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舉重隊在國家體育總局訓練局舉重館舉行賽前高臺模擬實戰(zhàn)訓練,提前讓隊員們進入比賽狀態(tài)。
從賽前兩小時的體重稱重,到比賽的技術顧問、執(zhí)裁、加重員、檢錄員、播報員、計時計分員等,都與正規(guī)比賽保持細節(jié)一致,高度模擬實戰(zhàn)戰(zhàn)況。從模擬賽的成績來看,隊員們普遍成功率較高,個別隊員沖擊到了極限重量,這也證明高臺演練確實能夠達到鍛煉的目的。高臺上環(huán)境、空間、氛圍與訓練場有明顯不同,能讓大家提前找到比賽的感覺并且可以找到備戰(zhàn)時存在的問題。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全隊人員在提升成功率和穩(wěn)定性的情況下,真正的做到了“練厚、練實、練高、練穩(wěn)”。
在因疫情影響下備戰(zhàn)的中國舉重隊,不但在專項訓練和體能訓練上有所突破。同時,中國舉重隊還引進了高科技的“保障設備團隊”,進行科學化的訓練,微壓氧倉、漂浮艙、加壓冷療等各種豐富多樣的器材能夠科學的幫助運動員減少傷病隱患,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運動員的運動疲勞,減輕炎癥和肌肉關節(jié)的疼痛,再配合體能教練的訓練方法和高科技設備的支持,讓整體的訓練質量事半功倍。
在一年多的封閉集訓過程中,中國舉重隊充分做到備戰(zhàn)、黨建兩不誤。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分別在北京和各轉訓基地組織升國旗、參觀黨史展覽、瞻仰革命遺址、舉辦專題演講等系列活動。通過貫徹“四意識、四自信、兩維護”,讓隊員們堅定理想信念、端正訓練作風、磨礪戰(zhàn)斗意志,打造一支思想過硬、作風頑強、能打勝仗的舉重隊鐵軍。
公平、公正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的根本,是中國舉重隊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理想。中國舉重隊將“拿道德的金牌、風格的金牌、干凈的金牌”、“零出現,零容忍”等標語做成橫幅掛在訓練場的館內墻上,時刻提醒運動員牢記,并使之充分融入到大家的思想和日常訓練當中,做到言行一致。
本屆亞錦賽,中國舉重隊乘著“一帶一路”的春風,與亞洲各國隊伍比賽競技的同時,積極開展學習、交流。充分展現我們日常備戰(zhàn)訓練的成果,展示中國舉重運動員的風采,進一步擴大我國舉重運動和中國舉重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我們的舉重健兒能拿到今天的好成績,隊員們的技術過硬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樣也與中國舉重隊的各家合作伙伴們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無論是在運動員的營養(yǎng)補給、訓練裝備,還是在中國舉重隊的營銷傳播方面,中國舉重隊的合作伙伴們都提供了有力地支持,給予了中國舉重隊全方位的幫助。
同時,本次賽事的現場也出現了大量中國企業(yè)的元素,使在異國參賽的運動員們感到家人般的溫暖。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鼎力支持,推動“一帶一路”的文化交流,讓中國企業(yè)走向國際。在國內外的賽場上傳播品牌形象,把為國爭光的民族榮耀傳遞給世界。
賽程已經過半,中國舉重隊的隊員們通過賽事的檢驗,更加清晰的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有針對性地調整之后的訓練計劃,全力以赴進行備戰(zhàn)。這場東京奧運會的“熱身賽”是他們綻放光彩的開端,隨著東京奧運會的臨近,我們的運動員、教練員堅守備戰(zhàn)一線,為國家的榮譽拼搏、奮斗!與此同時也預祝中國舉重隊能夠在東京奧運會上發(fā)揮出最好的實力,取得更優(yōu)異的成績!
“中國力量,強者恒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本網站轉自其它媒體,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觀點,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在本網發(fā)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視情況可立即將其撤除。